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國形成的,當初被稱為PhysicalDistribution(即PD),譯成漢語是“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1963年被引入日本,當時的物流被理解為“在連接生產和消費間對物資履行保管、運輸、裝卸、包裝、加工等功能,以及作為控制這類功能后援的信息功能,它在物資銷售中起了橋梁作用”。
我國是在80年代才接觸“物流”這個概念的,此時的物流已被稱為Logistics,已經不是過去PD的概念了。Logistics的原意為“后勤”,這是二戰(zhàn)期間軍隊在運輸武器、彈藥和糧食等給養(yǎng)時使用的一個名詞,它是為維持戰(zhàn)爭需要的一種后勤保障系統。后來把Logistics一詞轉用于物資的流通中,這時,物流就不單純是考慮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貨物配送問題,而且還要考慮從供應商到生產者對原材料的采購,以及生產者本身在產品制造過程中的運輸、保管和信息等各個方面,全面地、綜合性地提高經濟效益和效率的問題。因此,現代物流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目標,把制造、運輸、銷售等市場情況統一起來考慮的一種戰(zhàn)略措施,這與傳統物流把它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統”和“銷售活動中起橋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廣度上又有了進一步的含義。
現代物流是在傳統貨物運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但與傳統道路貨物運輸有明顯的不同,概括起來有“五性”:
1、物流服務在時間上的剛性。物流的運輸、倉儲、配送、加工、分檢、包裝等是以生產企業(yè)的生產、銷售計劃為前提的,生產的精益化組織要求物流在時間上的精確化,因此產品實物流動快了慢了、接取送達早了晚了都是不合理的。物流管理與傳統運輸的******區(qū)別在于全過程是否用精確的時間進行控制和組織,準時(Just-in-time)是物流服務的第一要求。
2、物流服務在計劃安排上的靈活性。物流服務應有高度的計劃性,但這種計劃必須充分考慮各種或然性和不確定性因素,其本質要求是必須服從生產和銷售的節(jié)奏,一旦節(jié)奏發(fā)生變化,再合理的計劃也要不厭其煩地進行調整和補救。物流計劃是精心設計的系統化的物流服務方案。
3、物流服務在服務范圍上的廣延性。物流對客戶服務應追求高質量的,質量有標準但沒有極限。在服務過程中,凡是用戶不滿意的都是必須改進的,凡是用戶需要的都是必須去做的。這些改進和附加的工作,往往會形成新的服務項目或服務產品,為物流企業(yè)帶來更多的商機和更高的回報。
4、物流服務在營銷上的創(chuàng)造性。物流要加強市場營銷以爭取用戶,但這種營銷不是簡單的報價和簽約,而是為用戶設計一整套最優(yōu)化、最經濟的產品物流方案,因此營銷的成敗往往取決于是否有一支既懂運輸又精通生產、銷售和財務管理的人才隊伍,取決于他們創(chuàng)造性的應變和設計能力。對物流服務而言,不要指望向用戶宣傳有多好的倉庫、車輛就拿到訂單。
5、物流服務在伙伴關系上的長期性。物流服務與運輸明顯的不同,在于其高度重視,審慎選擇那些能長期合作的用戶伙伴,這體現了一個物流企業(yè)的實力和規(guī)避風險的能力。同時這種實力還體現在與各種運輸方式的協作伙伴關系是否鞏固、網絡化技術支撐是否強大,因此,具備多式聯運功能是物流企業(yè)的必要條件。
物流企業(yè)的基本特征,從另一個角度可概括為“五化”,組織網絡化、裝備現代化、管理科學化、服務多樣化和經營高效化。具體地講,一是物流企業(yè)經營的運輸線路形成網絡;二是除擁有先進的大小齊全的運輸車輛外,還應有大型貨物場站,有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的多樣系統;三是運用條形碼掃描技術,運用先進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和通訊技術進行科學的運輸組織和管理;四是為客戶提供多樣化及個性化的物流設計和服務;五是經營方式靈活高效,在充分發(fā)揮自身運力的基礎上,能支配更多的中小運輸企業(yè)和個體戶,善于利用外部資源,優(yōu)勢互補,與其他物流企業(yè)建立聯盟,以提供全過程、系統化、全方位的物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