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不是關鍵,主要是能拿到箱子”。
在經濟復蘇加速、出口上升的背景下,航運市場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很多黑天鵝事件,比如yi情,蘇伊士運河攔截事件,導致運力持續(xù)下降,出現了一箱難求,需要大量資金的情況。
面對集裝箱市場的短缺,商家要找靠譜的貨代FBA專線物流,貨代要找靠譜的集裝箱代理,但有時候也需要黃牛來應對。黃牛要靠關系從船公司的銷售中搶這個“硬通貨”,轉手就是高額利潤。但是,船公司也缺少箱子。他們不得不協調歸還更多的空集裝箱,并試圖通過租賃船只和定制更多的集裝箱來解決這一問題。
參與航運市場的各方都為集裝箱而瘋狂。
yi情的全球爆發(fā),給全球供應鏈、國際貿易和物流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起初,工廠停產導致出口停滯。后來我國率先恢復生產,國際市場特別是歐美市場對消費品需求旺盛,導致出口大幅增長,目前的出口量甚至超過了yi情爆發(fā)前的水平。”
據海關統(tǒng)計,今年前5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4.76萬億元,同比增長28.2%,比2019年同期增長21.6%。其中,出口8.04萬億元,同比增長30.1%,比2019年同期增長23.6%。海運約占我國外貿貨物運輸的95%。
然而,在出口需求不斷增長的同時,國際運輸能力卻在急劇下降。去年以來,歐美港口yi情導致空箱回流緩慢。今年以來,3月蘇伊士運河封鎖余波、近期鹽田港yi情、美國港口罷工等事件,導致船舶延誤、港口擁堵、航線調整等情況密集發(fā)生,集裝箱無法及時運回。
不久前,中央電視臺也報道了一些重要國際港口的空集裝箱存量是正常水平的三倍。比如新西蘭奧克蘭,zui多時有近6000個空集裝箱滯留奧克蘭。此外,還有10000 ~ 15000個集裝箱滯留在加州,英國費利克斯港集裝箱已經從港口擴散到周邊郊區(qū),澳大利亞港口空箱數量超過50000個。
雖然滯留海外的集裝箱被認為是解決集裝箱短缺的關鍵,但這并非易事。各方都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解決集裝箱困境。造船和制箱在短期內可能不會有成效,但大型集裝箱制造商CIMC仍然打破了訂單,航運公司也在不斷購買新船。
統(tǒng)計顯示,全球95%的集裝箱產自我國,僅CIMC就占據了全球46%的市場份額。作為集裝箱生產的主力軍,CIMC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官麥梁博表示:“我們將每月供應量(即產量)從20萬箱提高到了40萬箱。”但他仍指出,今年的“一箱難求”很難解決,集裝箱的相對短缺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集裝箱量價齊飛仍是未來大概率事件。
過去一年,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承運商法國達飛航運集團新采購33萬標準箱,增長8.1%。此外,達飛的財報顯示,2021年4月新訂集裝箱船22艘,計劃2023年至2024年交付。世界另一大船公司Beurotte也增加了6艘超大型集裝箱船,馬士基、長榮海運和海豐國際也相繼訂購了新船。
但是造船成本太高,耗時長。為了解決目前的困境,租賃集裝箱船開始在業(yè)內迅速走火。業(yè)內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一艘集裝箱船的租賃價格已經漲到每天13萬美元以上。
很難確定這種極端的行業(yè)趨勢何時會恢復正常。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運力不足、運價高、港口擁堵的局面將持續(xù)到今年下半年。一些運營商預測,價格上漲、集裝箱缺乏和港口擁堵將持續(xù)到2023年。